查看原文
其他

毛泽东怎样写“讲话文章”?(很经典)

2017-09-08 人民论坛网

思响哥荐

“讲话文章”是由讲话、谈话、演说而成的文章。讲话之后又整理成文,携讲话之势,存讲话之风,又合文章规律,毛泽东是集大成者。


明天(9月9日)是毛泽东同志逝世41周年纪念日,思响哥特别推荐毛泽东怎样写“讲话文章”一文,供大家学习纪念。



面对面地交流,

最考验演讲者的才华


毛泽东一生在各种会议上有无数的讲话与报告,后来有不少形成了文字。我们可以把这些称作“讲话文章”或“口头文章”,它是从讲话而来,而且是从一个始终在一线领导火热斗争的领袖口中而来,于是便有了它的唯一性。


这类文章的特点是:首先主题鲜明,作者有鼓动家的本事,一席话就能使懦者勇、贪者廉、愚者悟,奋然图进;其次语言生动,作者有艺术家的本事,让人当场听得眉飞色舞、心花怒放。说到底就是思想性加艺术性。因为是面对面地交流,最考验讲演者的才华。既要肚子里有货,还要能临场发挥。


毛泽东的讲话文章又可分为两类,一是大型会议的报告,二是各种专门会议的讲话或即席发言。


毛泽东在大型会议上的报告(包括开、闭幕词)高屋建瓴、雍容大方,最见领袖风度。一般都是为阐述或解决某一个阶段性的关键课题,分析形势,提出任务,制定目标,总结号召。其结论常为历史发展所验证,成为时代的里程碑。如红军时期的《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》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?》;抗战时期的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》《战争和战略问题》《新民主主义论》《论联合政府》;解放战争时期的《关于重庆谈判》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》《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》等。



第二类是毛泽东在各种专门会议、座谈会上的讲话、谈话,是针对某一个问题。这不像前面那种大型的、战略性的重要会议要作较长准备和仔细论证,它甚至是突然性和遭遇式的,所以总是有的放矢、击中要害,且常有现场感,即使半个世纪后读来仍如在眼前,有一种促膝谈心的灵动之感。这更见毛泽东的浪漫与风采。如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《反对党八股》《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》,还有出访苏联时对我留苏学生的谈话,等等。


▲毛泽东起草的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(部分)

(注:照片由中央档案馆提供)


领导者履责第一关

有口才、善总结、会分析、能鼓励


讲话是干什么用的?人为了表达思想有两个手段,一是用嘴说,二是用手写,即语言和文字。说,又不只是简单地告诉,还有相互的讨论、交流、集中,这就是会议。所以会议成了工作的主要手段,一个重要的会议就成了一个党派、政权甚至一个时代的标志点、里程碑。于是讲话、报告就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,一门解析、鼓动、号召的学问。


一场革命、一个大的群众实践活动,是靠一个个会议讨论、集中而推广开去的。而领袖在会议上的讲话则是这个团体和民众智慧的结晶。


既做了领导者,履责、施政的第一关就是有口才、善总结、会分析、能鼓动。革命者、改革者所面对的总是一堆难题、一块坚冰、一团乌云,要靠领袖集大众之思,聚胸中之气,口吐长虹,破冰扫云。古今中外之革命、改革,特别是近代以来无不如此。像国外的华盛顿、丘吉尔、卡斯特罗,民国政治人物胡适、冯玉祥等都是演说好手。


笔者接待过很多来自上面的视察和下面的汇报,生动者不多,可笑者不少。一次我们举办一个小型内部工作展览,请领导视察。看罢,在小会议室坐下,上茶,静候指示。不料领导从上衣西服口袋里掏出两页讲话稿,照读了一遍,全场愕然。这讲稿一定是昨夜小楼又东风,秘书挑灯抄拼成。我百思不解,今日所看之事,怎能入得昨夜之稿?又某次到某省采访,听各方介绍工作,一二十个厅局领导一律低头念稿。会议室内,唯闻念经之声,只少一个木鱼。我无奈,只好提一个小小的要求:请发言者抬头看着我的眼睛。然而抬头不到几秒钟,又低头看稿找字,其局促、羞涩之态仿佛是第一次相亲见人。后来我曾为此写了一篇文章《这些干部怎么不会说话》。


讲话本来是一种交流,一个随机采集、同步加工的过程,是一种即席的创作。它必然伴随着一种活泼灵动的文风,由此而产生的文字也会是更鲜明更生动。好比树木的嫁接、美酒的勾兑,或者如长江与嘉陵江的汇合,在无形的交融中产生出一个新的品系、新的风格。


应该说自有文章以来,口头文学就是书面文章不断更新复壮的源泉,从古老的《诗经》到宋元平话、明清小说,直到今天的手机“段子”,一刻也没有停止过。有人曾说,真正的文学史要到民间去找,上了书的都已经变味。而能保证不让书面文字变味、变僵、变空、变假的只有口语。


有的领导全是念稿、背稿,几年也听不到一句自己的话。肢有残,可为帅;不能言,毋为政。讲话实为领袖的第一素质,而许多著名的演说也作为文学名篇传之后世。如丘吉尔的就职演说、卡斯特罗的《历史将宣判我无罪》等。


 1949年10月1日,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讲话。


毛泽东讲话的特性


毛泽东在讲话方面有实践、有创造,把讲话艺术发挥到了极致,有自己的个性。


第一,他的讲话有王者之气。毛泽东讲话,有种气壮山河、舍我其谁的气势。不像有的领导一上台就紧张,一念稿子就出汗。你看,他宣布:“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。”他说:“中国人民将会看见,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,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,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,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,治好战争的创伤,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。”真是气贯长虹。


毛泽东到重庆谈判,讲了40多天的话,会上讲,会下讲,与各种人谈。山城特务如林,暗夜如磐。戴笠甚至制定了以“便于随时咨询政务”为名扣留毛泽东的计划。但毛泽东的王者之气、潇洒之风,借他的讲话之声扫开了雾城的阴霾,朋友欢呼,敌顽止步,他胜利归来。


1945年8月28日,为争取抗战胜利后中国和平民主建国的光明前途,毛泽东飞抵重庆。


第二,他的讲话有灵动之美。毛泽东讲话尖锐、敏感,善交流、不木讷,能始终把握现场、牵引听众。许多领导干部讲话,要么底气不足,声音发抖;要么拿腔拿调,失去真我。这都是不自信的表现。毛泽东本来就是中国革命这个大舞台的总导演兼主角,何惧一场演说、一次谈话?相反,讲话、演说正是他与这个大舞台的有机组成部分。


你看他在延安各界人士追悼平江惨案死难烈士大会上发表演说:“今天是八月一日,我们在这里开追悼大会。为什么要开这样的追悼会呢?因为反动派杀死了革命的同志,杀死了抗日的战士。现在应该杀死什么人?应该杀死汉奸,杀死日本帝国主义者。但是,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者打了两年仗,还没有分胜负。汉奸还是很活跃,杀死的也很少。革命的同志,抗日的战士,却被杀死了。……‘限制’,现在要限制什么人?要限制日本帝国主义者,要限制汪精卫,要限制反动派,要限制投降分子。(全场鼓掌)为什么要限制最抗日最革命最进步的共产党呢?”


1957年他出访苏联,谈判紧张,难以抽身,但我留学生求见心切,在礼堂一直等了七个小时,不见不走。毛泽东从外事现场赶来,发表了热情、风趣、理性的即席讲话,至今还传为美谈。虽然许多现场讲话在后来发表时作了一些修改,但那种轻松、自然、活泼、灵动的风格却留存下来。


1957年11月17日,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代表。


第三,他的讲话通俗风趣。毛泽东虽是大知识分子,但始终和农民、工人、战士、干部厮磨滚爬在一起,他上接孔孟,下连工农,已做到集那个时代语言之大成。


王明、康生由苏联乘飞机经新疆归来,他在延安的欢迎会上说,“欢迎从昆仑山上下来的神仙”。在说到作风问题时他曾讲:“我们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。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他说:“我们有两支军队,一支是朱总司令的,一支是鲁(指鲁迅)总司令的。”


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他说:“现在春天来了嘛,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,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,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,这就叫百花齐放。百家争鸣,是说春秋战国时代,二千年以前那个时候,有许多学派,诸子百家,大家自由争论。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。”


1959年1月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他讲:“现在打仗,飞机要飞到一万八千公尺的高空,超音速,不是过去骑着马了,没有高级知识分子是不行的。”


你看,说昆仑山下来神仙,是从《封神演义》而来;由朱总司令风趣地过渡到鲁总司令;由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到现在的双百方针;说到要用高级知识分子,就高到18000米的高空。比喻、借代、对偶、对比等修辞手法熟练地运用,再加上大幅度的时空调动,讲话自然趣味横生。


第四,他的讲话警句迭出。毛泽东的报告、讲话,总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,得出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结论,许多警句广为流传。一首歌好听不好听,要看它是不是能流传开来、能流传多少年;一个领导人的讲话好不好,要看这其中的句子能不能让人记住、让人引用,能存在多少年。好的句子是思想的结晶,是文章的名片,能提升文章的品位和知名度。


1938年春,在陕西延安一间简陋的窑洞里,毛泽东同志在撰写《论持久战》。


毛泽东讲话是一个领袖在指导工作,不是一个官员在应付,更不是一个小学生在背书。他的许多讲话、报告就是他对时局、对某个理论的研究成果。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和紧张的战斗中,他还是坚持读书、写作,认真准备讲稿。


奠定了抗日战争战略思想的《论持久战》就是毛泽东1938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。而即使是在一个普通战士追悼会上的讲话,也能谈及人生观、生死观,产生了“为人民服务”这样的名言。


出访在外,接见留学生的即席讲话也有这样的名言:“世界是你们的,也是我们的,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。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,正在兴旺时期,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。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。”“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,共产党就最讲认真。”他胸有成竹,词从口出,既无政客式的作秀也没有刻意去附庸风雅。这是真正的政治家、学问家的讲演。现在收入《毛泽东选集》《毛泽东文集》中的“讲话文章”无不体现了他的这种风格。


对一个干部来讲,会讲话是能力的表现。而全党上下讲真话、新话,不讲空话、套话,则是党的生命力的表现。



来源 | 《秘书工作》杂志

原标题 | 把讲话艺术发挥到极致——毛泽东怎样写“讲话文章”

作者 | 梁衡


往期精彩回顾

百位专家谈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摘录

圈子文化有毒!干部组建的同乡会背后是谋私

国务院扶贫办主任: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填表报数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